找到相关内容487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静波法师:降波旬度天女,维摩诘现大法力

    时),菩萨则能于此究竟成就三三昧;乐亲近善知识则使善增长,而善与恶都是因缘聚散,聚时躲不掉,散时留不住,如是乐法喜充满,清净无染,进而乐修无量道品法门,所有这些都是菩萨的法乐。   【经文】于是波旬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防魔|降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21462823359.html
  • 将般若智慧用于生活的公式[济群法师]

      住著六尘,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种种烦恼。要想解脱烦恼,就得以般若观照六尘,照见六尘皆空,时时能把般若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。比如当你因为财富带来烦恼时,此时你是否能想起心经的公式:  财富不异空,空不异财富,财富即是空,空即是财富。   此公式的智慧是:财富是缘起的,随缘聚散,财富没有固定性,无常无我。财物是一种假相的存在,它不是实在的,如梦幻泡影。试想我们倘能对财物作如是观,我们还能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般若|智慧|心经|金刚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07541725941.html
  • 佛教的环保思想(二)

    世界称为依报。正报和依报是息息相关的,依报败坏了,正报则无以生存。佛教认为,世界是缘起的,它的存在和毁灭是来自条件的成败,来自因缘的聚散,所谓“有因有缘世间集,有因有缘世间灭”。那么,它的发展规律又是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71841301.html
  • 深切怀念法坤法师

    算心满意足的离去。古人曾云:“将军一去,大树飘零。”我几十年来饱看人家生死聚散,所经手料理丧事不计其数,早就已经不轻易动感情,即使如此,“人间何世”的忧愤还是在得悉法坤师骤然离去之后,连日夜心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2645376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学的起源与发展(下)

    嘉裕元年苏轼和子由一起赴京应试经过渑池一寺院,与老僧奉闲和尚言谈甚欢,苏辙作了一首《怀渑池寄子瞻兄》题于旧墙壁上。几年后,苏轼故地重游,老僧已死,墙上诗句已不见踪影,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,就像鸿雁...

    远 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4446177.html
  • 慈悲喜舍的寂乐

    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与意识)所触,有所触就有所取舍,有取舍就有生灭、聚散、起落的引力、压力,这是维持生命不得不有的的引力与压力。世间就是我们的眼睛所见,我们的耳朵所听……我们的身根所触,我们的意根所想...时候,就感觉已经在分开了,然后对那种聚散有一种坦然,有一种接受,有一种不管发生什么事,我都照样要如实观察,我都可以去体验。不是我在看聚,不是我在看散,而是我就是聚,我就是散,我跟聚散没有分别。这样看...

    大卿 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247518.html
  • 四食的正知正念

    跟呼气时,在身心上的聚散、生灭是有什么不一样?我愿意这样如实观察。如果要如实观察,饮食就不要吃太多,因为吃太多,会妨碍你观察,再加上你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观察。所以呀!只好吃少一点,吃少,才有可能观察...对空间的观念,只有内、外、远、近的观念,都只是一个生灭起落的现象。美丑只不过是顺逆的比重,比如你喜欢一个人(喜欢并不是完全顺己之意),你就会喜欢他在你身旁,那种好恶,那种对聚散分合的执取,那种亲疏远近...

    张大卿 弘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2048807.html
  • 关于“单凭弥陀愿力带业往生”的探讨

    的因果理念佛说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。由于因缘的聚散,则有人的生老病死,物的成住坏空。万事万物的形成,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因果定律,正如《阿含经》所说:“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;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...

    曲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35349863.html
  • 浅谈中观思想与净土的修学

    聚散的基本事实。因缘和合的缘起法则,既然是在地球可以适用,在其他的宇宙时空当然也可以成立。同样的缘起法则,由于人类感受与领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,如果能够体认娑婆世界是虚幻的,净土亦当属幻化;娑婆若实,净土...

    范正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1550591.html
  • 朱熹佛教常识论———朱熹对佛教常识的认知及其检讨

    ,此说是二心于圣人也。因此,生死轮回之说有背圣人之旨,不可信。而在朱熹看来,万物皆以"气"为基本元素,而"气"有聚散之变,"气"聚乃物之生,"气"散乃物之灭,"气"则无所谓生灭也。所谓"老氏欲保全其...万物和人之身体,均由"四大"变现而成。朱熹  认为,佛教之"四大"即儒家魂魄聚散之说。他说:"释氏‘地、  水、火、风'之说,彼所谓地水,如云魄气;火风,如云魂气。又  说,火风先散,地水后散,则其疾不...

    李承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3252180.html